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制造型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主体,其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日,由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主办的2023年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EPR)试点工作交流会在京举行,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EPR政策动态、试点工作进展、行业研究和技术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度研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表示,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报废汽车作为循环经济上游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具有非常可观的资源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行汽车产品 EPR 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各方锚定目标、协同推进、突破瓶颈、合作共赢。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试点工作任务落深、落实。
“推进EPR 工作,就是要强调汽车生产企业作为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责任主体,以构建有效的废旧产品回收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志新看来,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EPR的试点与实践,无疑赋予了汽车产业发展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对汽车资源回收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EPR制度。202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并于去年10月正式发布了试点名单。自试点启动以来,各企业不断相互学习、赶超,推动了EPR试点工作的高效实施。
交流会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产品法规主任席晓哲围绕生态设计开展情况、回收体系建立情况、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资源综合利用开展情况等分享了一汽集团的成功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席晓哲表示,生产者成为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责任主体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中央企业,一汽集团将做好试点工作,为行业提供落地实施经验,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在EPR管理体系布局较早,吉利汽车ESG总监俞绍华在会上表示,吉利通过自营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在6个试点城市设立回收联络点,形成了网络化回收体系,并开始逐步建立逆向回收体系。与此同时,吉利联合后端企业共同开展整车拆解、零部件拆卸拆解、零部件回用、零部件再制造、再生材料利用等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技术实施落地。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长期以来,中汽数据深耕汽车EPR管理与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持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规律的汽车产品EPR管理体系。
中汽数据总工程师张鹏表示,中汽数据将继续发挥第三方独特优势,稳步推进EPR试点工作切实落地,系统性总结试点先进经验,并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为指导试点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阶段性评估,中汽数据支撑制定了试点中期评估指标并对应编制了试点中期评估方案。中汽数据综合管理部部长王秀旭作了《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要求及阶段性评估要点解读》的报告。中汽数据可持续发展业务部动力电池室主任王攀围绕持续开展EPR试点的行业基础和必要性,以及下一步具体工作规划进行了分享。
接下来,为全面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行业EPR实施模式,同时也为相关管理办法提供更科学全面的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中汽数据将以“试点先行—顶层设计—标准配套”为思路,加快推动EPR落地,期待汽车生产企业与其关联企业,或与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等持续参与EPR试点,实现资源共享。
Copyright © 2012-2021 山东省物资再生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3017432号-1